2009年12月10日

榴槤國度——境地情感歸屬

因為愛這國家,離開;因為愛這國家,留下。


之前拜讀林悅《彳亍地平線》對其遊走的定義不單單只是看人文,還用心感受。《彳亍地平線》說的是遊走世界各地,而《榴槤國度》回到馬來西亞半島看自己的國家。透過方塊字以自己為據點去探索不同地區華人如何處之在這樣的不公制度存活。他們有各自的故事,有相似的畫面出現在彼此的回憶,有著各種離開和不離開的因由。


閱讀《榴槤國度》會讓你熱血。作為本土華人,長期以來都被有關方面做了不少相當的打壓以至於產生了許多哀怨,只是爲了存活而唯有這樣的啞認,並且默默的進行慢性鬥爭。本土華人經常被國家政客們冠上“不愛國”的標籤就因為不服從所謂“公平”的權益對待。但同樣的會倒問,國家愛我嗎?不管愛不愛國,還是國家愛不愛,但當繼續探究離開抑或留在這個國度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的情感都離不開這個國家,尤其是第一代以後在本土出生的“公民”。

每個國家的成立,背後都有各種因素和原由組成他的國家基礎。這當中自然涉及到人,不管任何膚色。大家都曾經以各自不同立場嘗試建立并鞏固這個國家,可是當勝利者主宰了局勢,弱勢的貢獻就被抹殺。另一方面,政客爲了撈取政治資本而故意去詆毀其他政黨的形象。其實有些政黨雖然以宗教為政黨的黨理念,可是其本身所作的並非如外人所認知那般恐怖,甚至比執政黨更愛民更開通。

此外,《榴》中也探究到這個國家的興盛以及沒落的市鎮。從前因為經濟的因由而興盛也同樣因為經濟而沒落,甚至變成所謂的老人鎮。這些曾經光輝的城鎮為國家帶來了多少財富,孕育了多少人才,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無力而邁入沒落。年輕一代都往外找生活,甚至已經不再回來,留下多少唏噓和遺忘。遺忘了那個根與本,與各種曾經的回憶產生了多少隔閡。

除了敘說沒落的城鎮之外也描繪了繁榮的大城市以及其背後所潛藏的問題。那美麗的河流、那細緻的光景同樣因為發展和時間的衝擊變得死板甚至醜陋。爲了掩飾難看的面貌而以掩飾的手法遮蔽了大家的視線。有關當局對於解決問題總是那麼的無能,并以眼不見為淨作為解決問題的公式。把變成醜陋的美麗刷上了刻板的面貌。我在想,爲什麽他國能夠將藝術和人文融入社會、成為一個繁盛大城市的一部份,可是我們的國家卻無法體現對人文與文化的容納。是執行機構的不嚴謹對待人文還是人民不需要人文?抑或相關單位不懂得人文?

閱畢《榴槤國度》更讓我堅定自己應該怎麼在這個國家處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